李鸿章苏州杀降可见其对内狠毒对外屈膝。淮军2万人外加常胜军3000人围攻苏州,久而不下,城内太平军约有2万余人,守将为慕王谭绍光以及其余八王,谭绍光少年英雄且能力出众让淮军吃尽苦头,但是这其余八王却并非太平军广西嫡系,早有叛逃之意,就联合起来斩杀了谭绍光,开始和淮军谈判,李鸿章在戈登中间做保的情况下同意给八王清军官职,并答应城内太平军缴枪者不杀。
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,太平天国已陷入极度困境,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。安庆陷落后,清廷的重心迅速转向了长江下游地区,尤其是苏南这一太平天国的核心地带——苏州。那座巍峨的城市,凭借其雄伟的城墙和坚固的防守设施,成为了太平军与清军之间决定性较量的焦点。
清朝将领李鸿章在同治二年6月,亲自领导淮军进攻苏州。淮军调集了大量兵力,兵分三路从不同方向向苏州城逼近。中路由叛变的太平军将领程学启率领,试图直扑苏州,北路由李鸿章亲自指挥,目的是切断苏州城的后路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;南路则是由湘军水师与淮扬水师联合组成的水军,朝着太湖地区进发,最终形成了三路夹击之势。
李鸿章不仅在兵力上压倒性优势,还大量雇佣了外籍职业军人,形成了一个由英法退役军人组成的“洋枪队”,这一武装力量也成为了此次攻城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然而,虽然清军兵力强大,装备精良,且由西方雇佣军提供支持,苏州的防守依旧坚固。太平军在城内布置了强大的防线,驻军总数达到了4万,而周围的无锡还有2万精锐可以随时驰援,形成了强大的防御屏障
清军的进攻并非一帆风顺,苏州城的防线坚如铁壁。淮军经过数月围困,依然未能攻破这座城市。就在这时,苏州城内的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守城的太平军主将是慕王谭绍光,他是两广地区的老将,深受天国信任。谭绍光曾多次亲自出城与清军激战,屡次打败敌军,使得围城的清军始终无法突破城墙。然而,正当攻防之战进入僵局时,苏州城内却出现了叛变的阴谋。
守城的太平军将领,尤其是郜永宽、汪安钧等几位将领,开始对天国的前途产生怀疑,他们在绝望中决定投降清军。面对日益严峻的围困和无望的救援,这些人逐渐动摇,开始与清军的程学启和戈登秘密接触,讨论投降事宜。
这一场谋划已久的叛变,最终在1863年12月5日爆发。当时,谭绍光与几位主要将领在王府召开会议,讨论如何继续防守。然而,会议中,郜永宽和汪安钧趁机行动,突然发动刺杀,谭绍光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惨遭致命一击。
就这样,曾经英勇的慕王,在自己的部下手中丧命。谭绍光的死,使得苏州的防守力量瞬间崩塌。其余的太平军将领和士兵虽心有不甘,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最终只能目睹这座坚不可摧的城市被叛变者出卖。
在谭绍光死后,郜永宽等人将其首级送至清军阵营,清军终于进入了苏州城。然而,李鸿章并未因为太平军的投降而心生感激,相反,他决定报复这些叛徒。郜永宽等人曾拒绝剃发,要求占据部分苏州城,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,试图向李鸿章索取更多的利益。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李鸿章,他与程学启共同决定将这些降将处死,甚至连他们的部属,也未能逃脱一劫。
李鸿章的屠杀不仅让太平军的降兵几乎灭绝,而且还将苏州城内的商民全部驱逐,抢掠了民居和店铺。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非议,特别是对于李鸿章这一行径的道德评价。
外籍雇佣军戈登曾试图对此事件进行上告,但最终未能改变任何结果。李鸿章的“苏州杀降”行动,被许多人视为对人道的严重践踏,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,认为这是巩固政权、清除隐患的必要手段。
在苏州战役中,李鸿章依赖外籍军队的支持,通过屠杀叛降的太平军将领和士兵,确保了自己的胜利。尽管李鸿章成功占领了苏州,但这场战斗的残酷性和不人道行径,至今仍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之一。
随着苏州的失守,太平天国的根基进一步动摇,而清朝则借此机会重新掌握了长江下游的战略主动。